• 院长信箱
  • |
  • 书记信箱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正文

研究生教育

理工科专业课堂教学艺术一席谈

来源: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6-09-16 16:18

读后感言:这篇文章是李荐名教授几十年教学的经验之谈,是一篇好文章。希望机械工程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认真读一读,一定会有所收获。

——曾纪杰

理工科专业课堂教学艺术一席谈

湖南理工学院教学督导员 李荐名

(2015.6.2下午信息学院会议室)

近两年我除了自己上课之外,还兼做教学督导工作。我听了多个专业的不少老师的课,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发现并思考了一些问题,而有些问题至今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妥善方法。特别是随着教育形势以跨越式的速度向前发展,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之后,我们都遇到了一些全新的问题。因此,只想找个机会与同仁一起切磋研究。

本学年,校督导团通过调整之后,按分工由我联络信息、物电和机械三个学院的教学督导工作,在交谈中,信息学院的张院长等领导提议让我就课堂教学艺术为题作为一次教研活动做一次中心发言,于是就促成了今天这次‘连横合纵’的大聚会。与其说是与大家谈心,还不如说是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因为我本身就是一名教师。

既然是个人发言,就得有个主题,我的题目就叫《理工科专业课堂教学艺术一席谈》。具体从职业分析、课堂教学环节和技术操作层面讲三个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并对理工科专业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二是加强课堂管理,掌控教学全过程;三是合理地选用和使用教学媒体,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一、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

现代课堂教学的兴起可追索到19-20世纪初泰勒推广的技术集中培训制,而我国的课堂教学却是由‘私塾制’和宋代四大书院发展而来。尽管当今已进入到信息时代,课堂教学的水准高低仍然是评价一个教师资质好坏的重要标志。如何对待教学,如何当好一名教师,这已成为身为人师的人一项魂牵梦绕的追求。

无论你是教中小学,还是教大学或做导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差不多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存在有四个挥之不去、“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一是当教学效果不如意的时候,总容易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想法,“这不是我没教好,而是学生素质太差”;二是在教书育人的问题上,包括时间与精力的分配、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总难找准平衡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三是大学老师既要忙教学,又要搞科研,同样很难达到二者同步前行的理想状态;四是面对社会变化,特别是遇到付出与待遇不对等的现实问题时,心中总有些不平衡的感觉,或多或少影响自己的工作情绪。

在这里,我想先偏重于就前两个情结适当展开,具体讲四个观点:

1、老师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

首先,老师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石。

我们当老师的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那么现在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学生呢?除了将心比心之外,我认为具体执行应有高低两套标准:如果说教学的最低标准是“不误人子弟”,那么,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最高标准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潜能的劳动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一大批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人们全身心投入,无私释放你的全部智慧和学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名言最适合我们当老师的这个身份。离开了学生,老师就成了无本之木。懂学生,爱学生,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其二,‘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事实上任何一所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良莠不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老是重复那句牢骚话:“不是我没有尽心尽力,而是学生的基础太差,素质太差”。其实,早在明末清初的学者朱子以及后来的陶知行都重复地说到:“教学者如同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可见,教学的本质就是一个扶弱成强的过程。

平常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这句话作为老师初听起来不太好接受,但无论是好学生还是表现较差的学生,他们自觉不自觉都将是祖国的接班人。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在帮扶学生成长进步问题上又真正付出了多少呢?没有耐心细致和宽容之心的人,一个对学生缺乏爱心与亲和力的人,是难以胜任教师这个角色的。

其三,我们成天与学生打交道,就必须了解自己眼前的学生,而不是先入为主去评估学生的优与劣。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也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对于独生子女可用三句话来概括:独立而开放,但社交能力偏差;生理年龄与心理素质不相匹配,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急功就利,有理想却又容易自负,现在又加了一个‘任性’。加上我们现在面临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我们有必要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样的大背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说到底,不就是要让我们这样一个教育大国有更多的人享受当代的教育资源嘛。

而事实上对于‘大众化’教育这个新形势,可以说学生和家长一下子就接受并适应了,因为他们最先得到改革的实惠;而老师却不一定都跟上了形势。现在大学扩招后开大班课多,人多就热闹,但也容易鱼目混珠,有些学生就是不去上课或来了不认真听课,老师也不容易发现。而大多数老师的上课方式与方法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我讲你听,这样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就越拉越大;在封建社会原来讲‘男女授受不亲’,现在好像又冒出了新的‘师生授受不亲’问题。现在有手机与互联网,要学习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要学习什么不一定硬要吊死在你老师这棵树上,这恐怕就是现在产生师生感情淡化的客观原因之一,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十一世纪的老师面对的就是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对此别无选择,这也是铁的事实。只有客观地面对大环境和我们所接触到的学生这个现实,才能冷静的去思考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重心,最终找到教学工作的真正源泉与动力。

2、 认识教学岗位的特殊性是提高教学水准的关键

对于教师与教学这个职业,自古至今有着各式各样的理解和评价,从‘书生’、‘教书匠’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教师这碗饭到底怎么吃?必须有一个充足的思想准备和全新的认识。曾经有一位署名为伍雨的作者在2001年的《中国教育报》上撰文写到:“依我看,为师之道可以划分为三种层次。第一个层次,把做教师当作一种职业,即凭之吃饭、挣工资的工作。第二个层次,把教师教书当作自己的事业。第三个层次,是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随后他把教师对待教书的态度分成三重境界,他进一步阐述:“所谓艺术,就是可以醉人而不知,可以育人而不觉。要把教学当作一种艺术,就是要通古晓今,博采众长,能把最恰当的事例信手拈来,融入课堂,天衣无缝,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汲取知识的芬芳,不再有学习之苦。这种境界,是每个为师者都想追求到的,但欲达到,非经年积累不成。”认识的深度不同,思想境界就不同,最后体现在工作中的态度与工作业绩当然也就大不一样。

事实说明,教师不仅仅要上好课,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更要看到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而且是集组织、指挥、协调和有效控制的综合管理艺术。有资格上讲台的、也就是拿到了教师资格证的人,不一定就是一名优秀老师,但不了解学生、又不知自己到底如何谋求最佳教学效果的人,肯定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

3、教书育人是为人之师的天职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已成为教育界耳熟能详的职业道德和教学宗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某些认识上的偏差,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把单纯地传递知识和技能当作教学工作的全部,而且所授的知识又仅仅来源于教科书一偶。现实中却有少数人凭着自己的学历和资格证书,拿起书就教,认为教书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于是以书教书,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一旦离开书本却又无所适从;而现在又普遍推行PPT电子课件进行教学,好像有了课件就有了一切,除课件显示的内容和作些解释之外,见物不见人,基本上看不到自己的东西,这是当老师的一个很大的不足。

大学教师上课应该说就是讲学,所谓讲学,就是把教材的精髓、教师自身的解读与经验、并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也就是把前人、他人和自己的智慧“三合为一”,再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述出来。如果只是变相地解读教材,或者从概念到概念解释某些纯理论性的东西,就必然雾里看花或出现‘营养不良’,最多也不过是‘骑着毛驴看唱本’,照本宣科罢了,而照本宣科正是学生最反感的,也是引发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在众多教育古训中,莫过于“师道尊严”这句警语对我们老师的影响最深。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某些老师心目中又容易揣摩着“严师出高徒”的潜台词,把“严”字当作教师的专利和树立老师权威的代名词,而忽略了‘教学相长’的基本规律。事实上,现代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二者缺一不可。而我们通常所讲的严格,实际上也必须是按科学规律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超越了客观规律的‘严’往往就是野蛮的开始。现在在高校差不多每年都有学生轻生的事件发生,而不少事件又与教师的教育方式、包括语言的、行为举止不当等有关联,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是检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最有效的试金石。比方说,我老师不迟到,我才有资格批评学生不迟到;我能站着上课,学生就没有太多打瞌睡的理由,这就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的人格魅力无形中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而这个魅力的形成需要自我修养和经年历练。

三是育人的艺术远远高于和重于知识的传授。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用过一个十分贴切的词汇来诠释教育。他说:“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在这里,他把‘教育’说成是‘影响’。可见,教育的本质不是强迫、命令或一厢情愿的苦口婆心,而是要用智慧、感情、意志、信念和自我意识去引导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才是育人的艺术精髓。

比如我们自己就读了多年的书,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通过老师和所接触的那些人所传递的做人的道理,至于我们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基本上是每个专业的基本知识,而知识的具体应用只能是到哪个山头就唱什么歌。任何一个老师都无法教给学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知识完全可以在正确方法之下自己去寻找和创造。

讲育人的艺术,千万不可小视老师的教态与教风问题,教师应该有一个良

好的教态。所谓教态实际上就是你上岗的心态,它是你的学术功底、内心世界与行为举止的集中表现。而教风却是一个团队共同体现出来的一种工作作风和一种文化,每个老师的教态集合显现就形成一种风气。

首先,老师上课的心态要平和,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带着包袱、苦恼上讲台。另外,老师的服饰要干净、仪表要整洁,当老师的不能不拘小节。我在今年元月我校举办的教学观摩课讲评的发言时就特别提到:“在夏天,湖南理工学院所有的女老师就没有一个穿着坦胸露背与露脐的服装上课的,我也没有发现哪个男老师留着长发和长胡须进教室的,如果有也算是一道风景,但我们学校没有这种现象,更是风景,因为这说明我们的老师自强自律精神是不错的。”因为我们毕竟是为人师表的人,比方说你老师的板书如果马马虎虎,你就无法说学生的作业书写不工整,你上课可以接电话,学生就完全可以用手机玩游戏;你老师能做的,学生就有十足的理由跟你学。

育人的艺术没有固定模式,但你是否为人师表,是否做到了身教重于言教,一个人的教风、教态就是最自然的流露,你想装也装不像。

事实上,我从1986年开始,从事高教工作三十年,一直扎根在教学第一线,前后在工科、理科以及文科开出过二十多门课程,听过我的课的学生累计有一万三千多人,相当一所大学的人数。但仔细想一下,我真正能传授给学生的东西也就是 ‘认真’两个字——认真做人,认真做事和认真做学问,具体通过三件事得到体现:一是我上课三十年没有迟到过一次;二是我一直坚持站着上课,因为我总觉得只有站着讲课,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岗位,也对得起学生;三是我主讲的机械制图课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作业量大,从专科到本科教学,我一直坚持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全批全改。事情虽小,但长期坚持下来就变成一件大事。

可见,搞好教学工作不容易,但育人的艺术性更强,而育人的自觉性关键来自为人师表的思想境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潜心地体验、感受,并不断地总结与创新。

4、牢牢把握住理工科专业教学的特点

同样是进行教学,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与人文社会学科相比,其区别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理工科专业课程从属于自然科学,具有很强的基础性、逻辑性、实践性和技术性,从原理分析到最终要说明客观世界的真谛“是什么”,并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是理工科专业课程依赖于试验、实验或假设取得大量数据,并习惯于用公式、符号、图样与表格等方式来传递相关信息,这些知识相互之间入丝入扣,推理严密,却没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浪漫,在进行教学时更不能滥用形容与夸张,力求用数据说话,以理服人。所以,在教学中更多的是需要冷静、敏捷的思维和理性的推导。

三是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学生学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更重要的学会基本方法,注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工科生将来更是要把理论和知识变成具体的产品,所以教学要偏重于实用性、技术性和创新性的传授。

四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紧密,多门课程的有机组合形成了一个专业的知识系统,并确立了该专业的方向。所以,一个老师担任某门课程的教学,必须了解该专业其他课程的相关内容,也就说一个任课老师应该掌握一个教研室主任所具备的知识,否则,你的知识面就相对狭窄,这从你讲课的内容中是完全可以体现出来的。而统筹一个专业的多门课程的相互衔接与协调工作,应该是教研室主任的主要工作,也就说教研室主任承担着把握专业方向的重担。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特征,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除了掌握一般的教学方法之外,理工科专业的教学必须把多专业多学科的相邻知识与本专业的知识相结合,用以丰富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这就是通识教育极力提倡的“理工交叉,文理渗透”。

如何在理工课程教学中实现理工交叉与文理渗透呢?我的体会关键也在于四个方面:

一是教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俗话说“只说不练是假把式”。理工科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更需要具备某一方面的实践经验,或者善于引用别人的经验来说明问题。没有实践经验和详实的数据,就无法去选择和验证别人总结的案例的真实性,说起话来底气不足。

理工科老师最好经常到企业去考察或挂职工作一段时间,去与不去是大不相同的。为什么说理工科老师最好是“双师型”(工程师+教师)呢?就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你要学生多动手,最好你自己也能动手。

年轻老师在搞科研的时候,最头痛的事就是难以选准课题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其实,生产实际中到处都是课题。我在大学毕业后在工业制造企业工作了十几年,这段宝贵的经历就是我上课不心虚、有底气的重要原因,我的实例基本上可以做到信手拈来,我的一些科研成果也都是来自我熟悉的企业。

二是要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平时勤于收集、整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与信息,注意多观察与勤思考,日积月累就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一些东西,从而处理好‘一桶水与(取出)一瓢水’的关系。我就是一个比较爱收集整理资料的人,我喜欢“U盘随身带,要用就拿出来”,在我的移动盘中就装了我自己几十年的常用资料与数据,谁拿到我的U盘就等于看到了我的个人档案。

三是要在掌握基本教学素材的基础上,善于把相邻、相近的交叉学科知识与所教课程兼收并蓄,而不是简单地 ‘掺外水’或施行‘拿来主义’。理工科教师要擅长“用数据说话”,有些重要数据、公式要记得滚瓜烂熟,学生才佩服你。老师上课都要求写教案,但编写教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来过渡到不要教案而脱稿讲课,这也是当老师的一项技术性指标。

四是启发式教学对于理工科专业教学尤为重要。比如说,我在讲述弹簧设计之时,在开头我就引用四句顺口溜作为开场白——“困难似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学生一听就眼睛突然发亮,马上就联想到弹簧的储能作用和提升克服困难的勇气。你还可以向学生发问,自行车的龙头铮亮铮亮的,是不是用不锈钢制作的呀?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去综合思考,而不是“竹筒里装豆子”,直接把答案一下就‘倒出来’告许他。

谈到启发式教学,就在五月份我在蔡安辉博士的课堂上有一个惊奇的发现,讲台上讲课的是一个女生,她就12CrNi3A合金钢材料讲了半个多小时;过后我才知道,这是蔡院长布置的本科生研究型学习的试点,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包括很多图表与详实的数据),自己做课件,然后当全班同学讲课,有板有眼。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很有成就感,这种教学方式与方法极有代表性,也很有推广价值。这也使我认识到,做教学督导工作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物色新事物,总结新经验。

一个教师往往是某个方面的专门家,但更应该是掌握多门学科知识的‘杂家’。我本人有机械制造与企业管理两个学历文凭,还自学了经济管理与工业工程,在讲授任何一门课程中,我往往把几个专业的知识、实例交叉引用,比单独依赖某一门课的知识要生动得多,讲授的方式也自由得多,做到游刃有余,自我感觉良好。

学理工科的老师还要有良好的文学和艺术修养。我鼓励在岳阳读书的学生,一定要熟背《岳阳楼记》,因为《岳阳楼记》就三百九十多个字,字字珠玑,句句是诗。我大学的系主任和机械教研室主任都是科班出身,但他们都善于写古诗词,还各自出版过自己的诗集,我在这方面也多少接受过他们的熏陶。事实上,一些古诗词、成语典故、歇后语和精彩的广告词都可以巧妙地用到教学语言之中;只要你有心又用心,我们的教学语言就会不断地丰富起来;文学和艺术修养对于理工科老师的教学以及写论文、做课题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个教师的智慧、真诚与教学功底如何,只要你一登上讲台,学生便略知八九。可以说,你的功夫下到哪里,你的风景就出现在哪里。

以上说的是从分析理工科专业的特点,说明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综合艺术。

二、加强课堂管理 掌控教学全过程

现代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往往是一个专业在一个计划期内同时开出多门课程,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汲取和理解在时间分配上是分段交叉进行的,那么,我们的教学方式就必须围绕这一特征来展开。

具体到一堂课的组织,其管理环节主要是由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与

手段的运用、教学秩序的维护和教学环境的整理等四大环节组成。而我们通常关注得比较多一些的是前面三个环节。对于理工科专业的老师来说,实践性教学可能是强项,而课堂教学中的第二第三个环节却往往被忽视,如课堂纪律的维持、师生互动、习题的讲评等等。

下面着重讲四个基本点: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在一堂课中教师到底该讲什么,用什么方式讲,原则上取决于教师的设计

与具体实施—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语言(包含肢体语言)的设计以及时间的分配等,其设计方案通常用课前所撰写的教案来引领。除少数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不需详写教案之外,准备教案成为教师讲课之前的必经程序。

记得我刚到岳大来的时候,由于是从企业转到教学岗位上,华中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位陈教授,掏出心窝里的话教我怎么上课。他说“小学老师是教小孩子认字做算术,中学老师是教学生如何解题目,而大学上课则相反,是要讲一半留一半,关键是讲方法,出题目,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话说得通俗,但道理很深;我们指导学生参赛和带毕业设计,不就是出题目吗。

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以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为基本构架来设计整个教学

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不等于教材的重点,还包括教材外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如特殊记忆法、解题诀窍等;难点则是指某些全新的观点或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内容;而疑点主要是指目前尚无定论以及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

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极力贯穿五个相结合,即:

①、理论阐述与引用实例相结合;

②、教师主讲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实践证明,进行实例、案例教学与课间问答式教学,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③、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与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学的内容相结合,大学生必须具备自学的能力。大学教材的结构一般比较复杂,编者往往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客观上就少不了有‘穿鞋戴帽’的现象,因此,不是教材上编排的所有章节都要在课堂上依次宣讲一番,教师必须按照专业培养方向与教学目的的需要决定取舍,该增加的内容就增加,该放弃的就免讲或略讲,但必须作出必要的提示。

④、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相结合。为保障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原则上必修课程每一章都应该布置作业,学生只听课不做练习或老师只说不练,都会无形地降低教学的效果。作业是师生课外交流的主要信道,在大学有时还是唯一信道,它是检查老师工作态度的一面镜子。作业批阅应认真细致,对作业存在的问题还要进行集中讲评,而不是简单地打个叉或钩。我教‘机械制图’课多年,我一直坚持作业全批全改,我批阅作业的时间比上课时间要多得多,有时批改的地方比学生自己书写的内容还多,而有时批改一次作业就用去半根圆珠笔芯;为了学生学好,目前我只能采用这样的‘笨’办法。

⑤、把本课程的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结合,但一定不要喧宾夺主。

最后这两点对于理工科课程教学尤为重要。

2、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恰当运用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恰当运用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俗话说“没有那金刚

钻,就别揽那瓷器活。”事实上,教学比做瓷器活要难得多,而那金刚钻就是你的全部‘看家本领’。为什么同一门课程由不同的人去教会产生不同效果呢,除了教师的个人魅力之外,就在于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不同。

教师的个人魅力主要是指以个人的情感作为支撑的气质风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等方面,一般不易也不宜模仿,但教学手段与方法是在后天学习与积累中形成的,可以通过观摩、学习而改进创新,所以就有了“教无定法”的说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相互听课是一种省时、有效、最好的学习方法,见贤思齐,取长补短,还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团结,我上一周查看了物电学院老师的听课记录,他们有22位老师听过别人的课;我真诚地希望把相互听课和观摩取经变成一种新常态。

⑴ 、课堂教学的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具体要按教学内容来决定。理工科专业课堂教学的手段与方法通

常有实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典型习题讲评法、提答交流法和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分别采用适合的方法。一门课和一堂课也可以交叉采用多种方法,教师一定要学会用‘教学机智’来驾驭和切换不同的方法。

按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孙绵涛教授的经验,他说“从外在方面来讲,要根据你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受教育对象来决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从内在方面来讲,要根据自己的气质和基础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一条巷子走到底’的教学模式,往往使教学显得枯燥无味,也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语言的锤炼

以教学语言与口头语言相结合进行讲课,至今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语言艺术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学语言应是以普通话和现代汉语为前提,以一定的肢体语言相辅佐,语速要适中(我的语速大约是每分钟250字符,而不少青年老师的语速偏快),措辞要有逻辑性,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听清你在讲些什么;语调要富于变化,其中男女也有别,男教师中气要足、富有穿透力,女教师声音却要甜美、圆润;语调太高、太粗或太尖都不好。

讲述的语言要简练、干净,并要下意识地去掉一些不良的口头语(如嗯嗯、鞥鞥,这个这个啊、那个那个啊等)。如果你在一堂课中没有一句废话,本身就是一项过硬的基本功。

老师的教学语言的提炼,应尽可能朝着‘四要四不要’的方向去努力。即:

①、讲话精神要饱满,吐词力求清晰,力戒自言自语,无病呻呤;

②、语调要讲究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不能平铺直叙,讲话也要打标点符号;③、老师的眼神要平视学生,不能低着头或仰视讲课,并面带笑容;除了板书的那一刻时间之外,不要长时间面对黑板、背对学生自述;

④、肢体语言要使用恰当,可穿插一些必要的手势,但又不要刻意地去模仿别人的动作;在讲台上不宜有手舞足滔、喜怒无常的大动作,更不能老用食指尖直指学生;

3、极力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为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师在课堂上既是教学者,又是管理者,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与本课程无关的事情,教师必须善意地劝阻或批评。“我的地盘我做主”,维护良好的课堂秩序,任课老师是第一责任人,不要过多地去埋怨领导没有管,辅导员和班主任没有管,“各家自扫门前雪”,先把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种好管好是最重要的。我们说的学风就是由一堂一堂的课和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体现出来的,教风促学风,评判一堂课的好坏和整体的教学效果本身就包含着课堂秩序的管理。

对于课堂秩序,教师只教不管是失职,学生不听便是违规;现在学生上课携带的‘媒体’甚至比教师的多媒体还丰富,对手机产生了依赖症,并成了新‘常态’。我在上课之前,第一件事就是一边点人头,一边提示学生收起手机,我不允许在桌面上看到手机;我一发现有人想打瞌睡,我就走到他跟前把他叫醒,要在我的眼皮底下睡觉不是一件容易事。而且,我经常叮嘱学生:“课堂不是咖啡馆,不是麦当劳,更不是游戏厅,而是修身养性和求学的集体场所。”单凭这一点,课堂仍然是神圣的殿堂,老师和学生都要在这里体现得文明一点和庄重一点。

教学秩序的维护与管理,特别是大班课的课堂管理,是当前课堂教学的重头戏。老师只有把驾驭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与有效的课堂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否则就会事倍功半,使教师的辛勤劳动大打折扣;如果你上课见怪不怪,随其放任自流,弄不好学生还会在背后骂你是二百五。

4、合理地掌控教学时间

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做到既不窝工,又不拖场,就必须事先进行精确的设计和长时间的演练。说来也怪,我有好多次讲完最后一句话,下课铃就响啦,我想这可能是‘生物钟’在发挥作用。

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一般开头用1-2分钟时间安定课堂秩序,包括清点

学生人数(可点人头或全数点名),让学生把心静下来;如果数人头少了3-5人,我就要点名查缺课者到底是谁。然后用3-5分钟时间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以便承上启下;下课之前,定要用2-3分钟时间对本节课讲授的内容进行小结(包括布置作业),其他大部分时间用于新课程的教学;前人曾把这种技巧总结为“开、承、转、合”四个字。

如果是人机互动的实验操作教学课程,还可以参照‘三三制’教学,即用

1/3时间讲述教学内容和操作要点,用1/3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老师同步进行巡回辅导,剩下时间把辅导练习中发现的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间10分钟的休息时间是学生的权利,无故占用学生休息时间的老师,学生对老师会产生一种无声的怨恨。

以上强调的是加强课堂管理。

三、合理地选用和使用教学媒体 丰富教学手段

1、教学媒体的合理选用

进行现代化教学,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广义的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

计算机技术将各种视觉、听觉等多种单一媒体在教学中的综合运用,而不仅仅指电子课件(PPT),其中也包括传统教学中使用的粉笔板书与水笔白板以及网络教学等多种媒体。但现在在使用中却出现仅仅利用电子屏幕替代黑板上的粉笔板书,说到底,这不过是‘换肤’之后的单媒体。

需要指出的是,为什么现在有些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不乐意使用板书教学呢,其原因有三:一是没有接受过师范生的基本训练;二是一个大学老师应该写出一笔好字,而自己的粉笔字却不咋的,在学生面前有点不好意思;三是嫌板书速度慢,怕麻烦。

面对众多媒体的出现,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掌握不同媒体的熟练程度来进行选择,在实际使用中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①、对于需要演示、推理(如推导公式及讲述原理)的课程,如数学、物理课宜沿用板书教学,以突显公式推导的来龙去脉,思路更加清晰,以利学生理解掌握。

②、对于需要演示大量数据、图表的大多数理工课程,适合用电子屏幕(PPT)课件授课,其中还包括插图切换与动画的交叉使用,视觉效果更好。

③、在同一门课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把电子视频技术与传统的板书演示有机结合,更能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丰富视觉。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

理工科老师特别是青年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不难,关键是制作和使用时应注意五种技巧:

⑴、课件展示的内容既不是标题式的提纲,也不是教科书的翻版,课件应比教案简练,大方,美观具有艺术性,好的课件每一个版面应该就是一副赏心悦目的画卷。一般展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容易触发学生思维的疑点,对于概念诠释和提示部分则直接用语言来进行表达,不能把课件当作教案的替代品。

⑵、课件的背景颜色宜浅不宜深,原则上以素色、黄白色或淡蓝色为主,一般不用或少用浅绿色或黄绿搭配。在一个画面中文字符号一般控制在100字符以下较为恰当;除特殊需要之外,尽量减少下划线、斜体和粗体字的使用。文字符号的颜色也要与背景的颜色形成色差,前后画面的色差也不要突然变化。总之,课件的颜色搭配要美观、大方和得体。以不使观看者产生视觉疲劳为度。

⑶、在静止的文图中穿插一些动画,可以调节人们的视觉神经,克服画面的单调性和增强可视性。

⑷ 、在利用课件进行讲述时,一是课件换页的速度必须与口述内容同步,

前后画面切换的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使人目不接暇;但又不能长时间停留在一个版块上,这样反而使观看者的注意力发生转移。二是在操纵激光遥控器翻页时,激光笔不要来回晃动,更不能用激光直接照射学生的眼睛,因为这样做既不礼貌,也不安全。

⑸、凡是采用PPT课件授课,一般在光线较暗的教室进行效果较好(如同电影原理),但长时间使用窗帘遮光之后,又会使学生感到沉闷压郁,甚至出现头晕目眩的现象。解决的办法是,以保障屏幕清晰度为限,可以把离屏幕较远的后半部分的窗帘拉开,或在教室后半部开灯,即调整为前暗后明,具体视学生人数和教室大小而定,在这方面,我发现我校的5312教室的灯光配置是不错的,电子频幕和板书同时都显示得比较清晰;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观察这些细节,同样影响教学效果。

3、教具的更新

由于教学手段和环境的变化,教师使用的教具也应更新。多媒体屏幕比黑板放大了、挂高了,利用伸缩式教鞭指示就显得十分必要;为了解决教师“围着键盘转”的被动局面,最好是采用激光翻页器进行遥控换页,这样,教师就可以抽出身来巡视并管理课堂,这对于大班课堂尤为有效。

另外,当大班课人数超过80人以上时,同时也考虑到一些音调微弱的老师上课,最好配备‘小蜜蜂’扩音器,或在教室增设音箱。有了扩音话筒,还要根据个人的音量试调嘴辰与话筒的最佳距离。不论采用何种扩音形式,都必须保障最后一排学生不产生听觉障碍。以上两条我在年初的教学观摩课活动中作为建议一提出,机械学院马上就采纳并办好了,现在很多老师也都有了这些教具,我很欣慰。

一堂课就是一个舞台,也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每一节课都是一个教师的人格、一身功夫与全部聪智的浓缩,“观一斑如见全豹”。一节一节的课程教学,使学生身在其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从教师身上获取知识或技能,最终获得专业的长进。我曾经对学生承诺过——“我希望你们从我这里获得知识和力量,从我身上看到正义与公平,我更希望你们都超过我。”既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自己提出的更高要求。

在最后,我想回到开头所提及到的影响教师心态的几个具体问题,首先,对于工作待遇问题关键是要学会知足常乐,据说,我国‘两弹一星’的元老邓稼先先生在原子弹和氢弹发射成功之后,当时他得到的奖金一共是20块钱,平均一个弹10块钱,折算到现在也就是几百块钱。可见,付出与回报从来就没有对等过,大部分人和很多事都是付出大于回报,不对等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问题是看你如何对待它,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另外还有关于提干与职称晋升问题,现在有些教授博士转到了管理岗位,其实学历与管理能力是两码事,关键是你有没有这方面的潜能;再说,职位数总是少于需求的数量,一个省的省长只有一个职位,不可能人人都当省长,而能当省长的人应该大有人在。我个人认为在学校工作,当好一名专职教师比什么都好,于国、于家、于自己都是一个阳光职业。至于职称,一要凭实力,二要有机遇,包括等待机会和创造机会,因职称评定在任何时候都受指标的限制;但只要你是一个锥子,总会有露头的机会的。一个人身临其境,如果完全不想这些事也不现实,但思前想后之后,最终还是要‘提得起’,又‘放得下’,回归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来,回归到做好一名老师的这个底线上来,这个底线就是‘不误人子弟’和为人师表。

以前说一个部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所学校也是一样。近几天,我在15栋教学楼外面看到一副由爱心社为毕业班打出的横幅,其内涵很有创意、又赋予人文气息,其中开头两句是“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这十个字把我们火热的校园文化描述得淋漓尽致。我们湖南理工学院、未来的湖南理工大学有‘至善穷理’的校训,有‘三个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再有一支学有专长、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学校的发展是大有作为的。在座的老师都是学理工的理工人,我们能进这所学校并在这里任教,应该说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

我曾经在十年前第二十个教师节座谈会上提出了一个论点,我说“人类有两项最伟大的工程,一是人类的生殖工程,一代接一代,生生不息;另一项是后天的教育工程,通过教育使人类越来越文明。”我们都是自主选择了教育这个伟大事业的人,按照社会分工,我们的社会责任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比拟的。为此,我衷心建议把“我教书教得好又怎么样呢”这个疑问号在我们的脑海中彻底清除掉,教好学生和搞好教学工作是我们的本分,更是天职。为了我们的初衷而工作,就应该无怨无悔。

在我国,自古以来教师被称作精神上富有、但在物质上却是清贫的职业。然而,在家长和老百姓的心目中,都把老师摆在‘天’‘地’‘君’‘亲’之后,并把“天地君亲师位”这五个字当作‘家神榜’贴在大堂的正中央,作为可以信赖和可以寄托的人而进行顶礼膜拜,再一次说明作为老师的责任惊天动地,情系万家。

如果大家不再“孔雀东南飞”,那么教师这个岗位就成为我们养家糊口和安身立命的‘金饭碗’。正因为如此,我们一是要热爱它,二是要敬重他,三是还要善待它;做到诲人不倦,鞠躬尽瘁。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注重在教学这个岗位与事业之中作长期的历练与研究,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取得成就感,既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又能享受到教学人生的快乐。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以上讲话仅供大家参考,如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敬请你们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13800字符,口述约1小时)